中级经济师考试商业经济专业预习讲义(13)
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商业经济专业预习讲义(13)
第五章 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
第一节 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概述
一、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概念和作用
(一)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相关概念
1.决策:广义的决策是一个过程,包括最后抉择前后进行的一切活动;狭义的决策,就是在几个方案中所作的选择,即通常所说的“拍板”。其实,拍板只是决策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。
2.经营决策:是指一定组织(如公司、企业)为了实现自身预定的经营目标,通过科学地预测,对多个方案进行反复比较、分析,围绕涉及组织命运和前途的、长远的重大问题,日常经营管理和经营业务等问题,选择较优方案的过程。完整地理解经营决策的概念,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界定:
(1)经营决策要处理的问题
(2)经营决策的目的:实现自身目标
(3)经营决策的基础:科学的预测
(4)经营决策的方法:不进行比较和选择,就没有经营决策
(5)经营决策实施的结果:经营决策的实施结果大多不会同预定目标完全一致。
3.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
几个需要注意的名词:
(1)经营目标
(2)经营要素:经营的内部条件,即所拥有的经营资源和经营手段,包括经营资源(人、财、物)和经营手段(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)。
(3)经营方针:是按照企业的经营思想,为达到经营目标而确定的。
(4)经营环境:包括市场因素(商品市场直接有关的因素)和非市场因素(PEST)。
经营决策定义中的“选择较优方案的过程”, 请注意这里是“较优”,而并非“最优”。因为现实生活中,决策者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当地条件,不可能找到所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,因此也就不会存在最优一说,只是在可得的方案中,选择较好的一个。
(二)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作用
二、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原则和种类
(一)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原则
1.信息化原则:能够收集全面的系统的信息资料,然后进行归纳、整理、分析、加工,从而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前提条件。
2.前瞻性原则:经营决策是对未来发展进行判断和安排。
3.系统性原则:一方面隶属于更大的系统,另一方面企业系统又有许多子系统构成。
4.可行性原则:经营决策要符合科学和主观条件,所定的决策目标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。应该新进行可行性论证。
5.效益性原则:要研究投入产出关系。经营决策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,把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,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较多的成果。
6.民主性原则:充分发扬民主,调动决策制定者甚至是执行者的积极性,共同参与到制定中来。
7.科学性原则:是上述经营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。
(1)经营决策思想科学化
(2)经营决策方案科学化: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。
(3)经营决策程序科学化:根据科学的程序来进行。
(4)经营决策体制科学化:
(二)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种类(重点)
1.按照重要程度不同:经营战略决策和经营战术决策。
(1)经营战略决策:事关总体的、全局的、长远的和根本的问题的决策,如企业的经营目标、经营方针、经营方式等的决策。
(2)经营战术决策:具体经营问题、管理问题、业务问题等进行的决策,如经营业务、经营基础等的决策。月度生产计划、促销安排等。
2.按照产生后果特点不同的决策:确定型决策、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。
3.按照问题是否重复出现:程序化决策(常规决策,经常出现的,可以依据一定的程序、方法和标准进行决策,如经营业务决策,当企业产品库存降到某一水平时,向上游企业订货)、非程序化决策(非常规决策,经营战略决策)。
4.按照管理层次不同:高层决策、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。
5.按照方法不同: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。定性和定量决策不能隔离开,而是结合使用。定性分析要建立在一定的定量分析基础之上,可以提高分析可靠性。定量分析之后,也要进行定性分析,看分析结果是否合理,提高决策水平。
6.按照目标数量多寡不同:单一目标决策(决策目标只有一个,比如就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)和多目标决策(提高市场占有率,增加利润)。
7.按照期限长短不同:长期决策(超过一年)和短期决策(一年以内)。
8.按照要求时态不同:静态决策(单项决策,所处理的问题是某个时点的状态或者某个时期总的结果,决策只作一次,只有一个决策结果,如针对奥运会的营销活动决策)和动态决策(序贯决策,是考虑到时间先后的动态变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多个决策,如某个企业各种商品进货量的逐月安排)。
9.按照内容不同的:经营目标决策、经营方针决策、经营方式决策、经营业务决策和经营基础决策等。
三、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一般过程
(一)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
1.企业内部条件:包括企业的类型、规模和经营思想;企业的自然地理位置等。商品流通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调整和改善。
2.外部环境:政治制度等。通过无法根据主观努力改变它,只能通过分析取了解。
3.发现和提出问题。
(二)确定决策目标
1.决策目标也就是规定决策活动要解决的具体经营问题(如销售量、销售额、市场占有率等)以及解决该问题的程度(一般通过数量来表示)。
2.决策目标的形成。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,找出主要矛盾并予以解决,就形成了决策目标。
3.确定决策目标的一般要求:
(1)决策目标必须具体明确。
(2)完整地规定决策目标的约束条件。
(3)要尽可能地使决策目标数量化。
(4)在出现多目标决策时,应注意决策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和统一协调。
(5)决策目标必须可行和能分解。
(三)拟定备选方案
1.拟定备选方案的原则:整体详尽性(把能实现决策的各种可能性全部作为备选方案)和相互排斥性(个方案是相互独立的,存在差别的)。
2.拟定备选方案的过程
(1)初步设计阶段
(2)精心设计阶段
3.备选方案的基本内容
(1)陈述备选方案要达到的目的
(2)说明制定本方案的所有依据
(3)实施方案的步骤
(4)工作部署
(5)实现此方案的保证措施
(四)备选方案的评价和选择
1.选择方案的标准
一般来说,选择方案的标准由下面要素组成:
(1)决策目标的要求。
(2)方案所能达到的效益值。
(3)方案实施所具有的风险程度。
风险较小,实施有把握的方案就是比较好的决策方案。
2.选择方法
(1)经验判断法:淘汰法和排队法
(2)数学分析法:概率法、效用法、期望值法、决策树法等
(3)试验法。
(五)制定实施决策方案的措施
措施有:
1.做好思想动员工作:充分调动员工实施决策方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2.制定详细实施计划
3.推行目标管理:目标进行分解,落实到各班组和个人。
4.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系统